找到相关内容19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王安石与佛教

    众经之实体也。以华为名者,照其本也,称芬陀利者,美其盛也。”[2]王安石似乎认为以芬陀利命名的意义不止于此,但我们不知他究竟作理解。  在信的最后一段,王安石又讨论了佛家的“第一义谛”。所谓“第一义...以外的经典,那自然就是指来自域外的佛经了。如此看来,佛经早就被王安石纳入学术视野之内,阅读佛经,被认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。在信的末尾,他特别指出:“方今乱俗,不在于佛,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,以...

    方笑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143446.html
  • 佛学分科及其传承

    。及至月称,左袒佛护,作《明句论》,谓用因明方法思择之非是,当以随破法处之,自不立宗,随人所立而破之。如此前后三家更相水火,不类师传,传承之说有理解?复视中土佛学,释《中论》者初有《无畏论》,罗什《...会宗论》,若不娴中观,能合会中观、瑜伽两论也。所以奘师亦传中观。其所译文,有护法之《广百论释》、清辨之《掌珍论》,均于中观极有关系。讲中观虽自龙树、提婆相承建立,而补充完备建立之功,不在中观直系,而...

    吕 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944479.html
  • 缘起之“此缘性(idappaccayata)”(1)

    缘起说并非出现早而 为第一义谛,而需要慎重检讨。除上述原因之外,吾人自己如 理解、解释。总之,并非原始缘起说之思惟形式,在考察其 实际意义。今成为问题之“缘起空说”──... 9页 Kesaputtiya sutta释尊为 告诫 Kalama 村民们“ma takka-hetu(勿((只))以逻辑((建立所量而无疑))) ”(注24)之理由所在。 讨论事物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945985.html
  • 止于至善:朱熹对《大学》阐释的一个向度

    探究,对此又能作理解?其实,对朱子来说,并不存在着物之理与人之理的区别。《格物补传》中说:“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”则物之理与人之理并不分离,都是天理...一问题,也就不难理解朱子为什么会提出其独具一格的对《大学》阐释的理论了。  一  要回答上述问题,我们似乎可以先从一个更为简单一点的问题入手,这即是:在朱子心目中,《大学》的意义究竟何在?在朱子看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2557242.html
  •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(2)

    的,而鬼则是普通的、没有地位的那一类。至于灵魂,佛教不承认生命的内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,所以,佛教不承认有灵魂的存在。  问:FL上的“万字”作理解?  答:佛教里面的万字,有时是在FL里面,有时...为标准?  答:善和恶,在佛教里是如何来定义的呢?一种行为不仅是对我们的现在有好处,还能惠及未来的生命,才可称为善的行为。如果仅仅是对现在有好处,但对未来却是有害的,就不能称为善行。比如抽烟的人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5958313.html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2)

    ,不悟永乖疏。  以上记禅师法师的答对。  “清谭对面,非佛而谁”。清谭,即清谈。这句话后世有多种理解,一说离开清谈的即是佛,一说谈话的人都是佛。究竟作理解,读者自己去悟。  第二层是关于《金刚经》...  答:言行相违,即是说通宗不通。  问:云是说通宗亦通?  答:言行无差,即是说通宗亦通。  问:经云,到不到,不到到之法,云?  答:说到行不到,名为到不到。行到说不到,名为不到到。行说俱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862085.html
  • 禅法要义

    有人会问: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,释尊并未说法,而能于佛拈花示众时悟入实相。而惠能六祖当初也并未皈依三宝、学习经论,仅是闻几句《金刚经》语便能言下大悟。就是佛陀也是因睹明星而成无上正等正觉的。这些当作理解...14]二入四行相当于“安心、发行、顺物、方便”四法中的“安心(理入)”和“发行(行入)”二法。  “入”者,悟入趋证是入义,即由生死道,趋入真解脱道。法能入真解脱道?理、行二法能入此道,所以称“二入”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53363318.html
  •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——济群法师

    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,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 对于《金刚经》的这种言教,我们应该作理解呢?首先,须知诸法真实相不可言说。《大毗婆沙论》曰:“若可说者,说火应...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,从而形成了对般若学的研究浪潮,出现了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,即六家七宗1。但是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,人们对般若思想却未能正确理解。其后,罗什弟子僧肇曾撰论对此进行批评2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778880.html
  • 张九成与禅

    行,皆扫不见迹矣。”在张九成看来,见性了便自然“道”中庸,而“道”中庸了,那么,空洞之言、不符常道行为,将一扫而光。朱熹对此作理解呢?所谓“愚谓见性本释氏语。盖一见则已矣。儒者则曰知性,既知之矣,又...基础上对朱熹及其弟子的观点给予检讨。张九成著述颇丰,计有《横浦集》、《孟子传》、《论语解》、《论语绝句》、《心传录》、《横浦日新》等,而张九成对佛教的认识、理解和评价即佛教思想又大多记录在佛教经籍中,...

    李承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3587056.html
上一页12下一页